为进一步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内涵,促进研究生身心和谐发展,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于近期成功开展“启智润心·向美而行”主题系列活动,探索构建美育实践、心理测评与自然体验融合的协同育人体系。活动聚焦研究生群体,依托博物馆沉浸式美育教学、“房树人”绘画心理分析、“润泽校园”环境治理和“四季育心”春季户外实践四大模块,打造内容丰富、形式多元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构建了“博物润美—绘画预迹—润园予行—四季怡情”的育人新模式,实现心理育人、美育浸润与生命体验的有机统一。
博物育美
以物为鉴,美育心田。3月18日,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组织研究生走进镇江博物馆历史文化馆,围绕“数字美育焕新彩”主题,融合数字技术与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沉浸式心理调适体验。通过裸眼3D、环绕音效等数字手段,隋唐大运河的恢宏场景生动再现,学生在沉浸观展中感知文化、释放情绪、舒缓心理压力,有效增强了心理韧性与审美感知力。本次活动巧妙融入艺术疗愈理念,利用文物纹饰投影、古乐复原音效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情绪共鸣与心理联结,实现审美体验与心理调适的深度融合,探索出“科技赋能+文化疗愈”的心理育人新路径,助力学生在感知历史之美与科技之新中,汲取前行的“心”动力。
绘画预迹
以画为镜,墨映心源。3月19日,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各班联合开展房树人绘画心理探索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在艺术表达中实现情绪释放与内在认知。活动围绕“房树人”绘画心理分析的理论基础,系统构建了兼具互动性与引导性的沉浸式体验流程。通过绘画构图、色彩搭配与空间布局的创作过程,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完成自我投射,深入触达潜在情绪,实现初步的心理觉察与情感疏导。此次活动以绘画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实现情绪外化与心理映射,不仅为个体提供了安全的情感表达通道,促进对潜在心理状态的认知与反思,更帮助参与者识别自我情绪模式,增强心理觉察力与调适能力。活动采用朋辈互助的形式,让同学们在轻松互动中获得心理支持,营造出关注心理健康、鼓励自我探索的良好氛围。
润园予行
以行促育,净美心田。3月19日,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组织研究生开展“润园予行”主题实践活动,引导研究生在环保劳动中感悟责任、涵养心性。活动围绕校园环境清洁与绿化美化展开,同学们分组协作、清理杂物、整理绿植,用脚步丈量校园,用行动诠释担当。在亲近自然与集体协作中,学生们释放了压力、平稳了情绪,在劳动中体会心灵的宁静与积极的力量。本次活动作为学院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了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活动将简单的清洁行为转化为寓教于行的过程,在日常校园场景中注入温暖的人文关怀。通过这一形式,学院不断丰富“三全育人”路径,构建多元、可持续的心理支持体系,推动研究生在参与式、体验式教育中提升心理素质与综合能力,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更加有温度、有力量的支持环境。
四季愈心
以春为钥,启智育心。3月22日,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研究生会围绕“激活‘心’活力,青春焕生机”主题,在镇江南山湖畔开展心理健康主题实践活动。活动融入纸鸢创作、户外协作挑战和主题分享交流等多个环节,将美育体验与心理引导相结合,鼓励学生在自然环境中调节情绪、舒展心绪,在艺术创作中表达自我、涵养心性,在团队互动中增强沟通协作与内在支持,营造轻松、开放、富有感染力的心理育人氛围。本次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自然与美育场景之中,打破了传统室内讲授的单一模式,增强了学生对心理话题的接纳度与参与感。通过设计贴近生活、富有创意的互动形式,进一步激发了研究生自我探索与同伴互助的积极性,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与感染力,为构建更具亲和力、体验感和育人成效的研究生心理支持体系提供了有益探索与实践经验。
船海学院立足学生心理发展需求,逐步构建“博物育美、绘画预迹、润园予行、四季愈心”四维体系,将人文浸润、艺术表达与自然疗愈有机融合,在审美体验中解码心灵,在团队协作中增强情感联结,绘就“启智润心、向美而行”的育人图景。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心理育人实践,创新教育载体,拓展校地资源,探索更具温度与深度的心理支持路径,护航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助力青年在科学与人文的交融中坚定前行。